前幾天諮詢的女孩B是一個在客觀物質角度上別無選擇的人,原本她自己有收入不錯的工作,但她想選擇轉而回家照顧母親和長輩,她們家家境不好、家人間無法相互支援下還會出各種包,原本想著家庭是自己遮風避雨的港灣和大傘,後來才發現自己沒當那傘撐起這個家的話,只怕連相聚的地方都得四分五裂了,父母離異的她心疼媽媽,所以擔起家計與負債,試圖用做兩份工作來渡過當前難關。
放下原生家庭的她,能不能更快樂?
或許你聽到她的故事會想,她的人生應該聚焦在放下自己的原生家庭吧,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接著她會更快樂。
「妳已經成年離開家,也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幾年了,現在回到家裡去承擔這些,不會很痛苦嗎?」她回答她自己沒有想太多,也沒有太多的掙扎或是其他夢想,眼前家裏面遇到的困難,需要人手所以回家,需要金錢所以就打倆份工。
她的回應讓我想起過去曾聽朋友到偏鄉去做服務,為了擴展偏鄉孩子的眼界,但孩子知道了外面的世界與機會,可是許多現實的限制及資源並沒有跟上,反而令有些孩子變得不快樂。也看過許多人包含我自己在選項變多了以後,反而糾結集中無法做出適切的選擇而耗能。
我感受到她此刻的需求並不在於擴展選擇,而在於其他。
覺察此時此刻的失落的需求是什麼,回應它。
我先幫助她釐清她目前的財務和求職的狀況,再帶著她去看家人們帶給她的壓力與負擔,確認她當前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出行動的方案與計畫。
「妹妹還是學生但出了一點麻煩,需要賠錢給別人還可能有司法問題,媽媽生病了我必須照顧她。我覺得有很多需要擔心的事情,怕我沒有辦法做好。」
如果以九宮格需求的層面來看B,她的媽媽需要幫忙,而家庭是提供她歸屬感的來源,生病的媽媽讓歸屬產生了很大的危機,自己無法和這個重要的歸屬只是保持距離,而是自己要能夠多做一點什麼事情來回應這個媽媽的需求也回應自己內在的歸屬。
「但我不確定自己這樣選擇對不對,因為有時覺得妹妹還有需要照顧其他家人的事情很困擾我。」
透過她的回應,我們盤點與釐清後發現,原來對他而言的歸屬只來自媽媽,其他的家人並不在她的需求之中,回應其他家人的需求是因為自己不知不覺中承擔起媽媽原本的角色,用媽媽的眼光和期待去做事,而讓自己感到有壓力。
「也許妳無意識中承擔起媽媽的角色,所以感覺到非常大的壓力。其實妹妹雖然未成年,但她也可以學著為自己做錯的事情負責;就像我3歲的女兒,打破了碗或是不小心害朋友跌倒受傷,她依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差別只在身為母親的我會陪在她身邊去引導她收拾打破的碗、如何道歉。」
誠實的捨去不想承擔的,勇敢的提起自己要負責的。
B聽完了以後,告訴我她感覺到自己鬆了好大一口氣,一直以為自己內在卡卡的感覺是因為轉職帶來的財務壓力,透過釐清才發現問題是在內在承擔起責任的位置不同,調整一下就能夠感覺到更多的篤定,她笑著說:「雖然錢賺得少了,但我卻感覺到更安心了。」
後來,我們一起討論了要找尋哪一個方向的第二份工作,以及要如何陪伴妹妹去學習承擔起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確認B自己的內在需求在這個規劃下能感到平衡而滿足,並且能夠落實在生活上,我們才結束談話。
「謝謝老師,我放鬆好多。」妳說。
我才想說,謝謝眼前的妳,願意分享妳的故事,讓我們能夠對談中都成長了自己,擴展了這個世界。真心期盼妳,接下來每一天,悠游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創作,心滿意足的生活著。